在国家能源局 7 月 31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全国在建和年内计划开工的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6%,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 20%,民营企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新增能源投资不断 “向绿向新” 聚集。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在能源领域的积极布局,更彰显了新能源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新能源发电投资:增长迅猛,多点开花
上半年,新能源发电投资成为能源领域的一大亮点。广西、新疆陆上风电完成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实现翻番,展现了西部地区在风能资源开发上的巨大潜力。而广东、福建、上海海上风电投资的集中释放,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海上风电凭借其资源丰富、不占用土地资源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光伏领域同样表现出色。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 24.5%,分布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 70%,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光伏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分布式光伏在屋顶、工商业园区等场所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光热发电完成投资额较去年同期接近翻番,尽管目前光热发电在新能源中的占比较小,但其稳定的电力输出特性,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电力供应保障投资:持续扩大,筑牢根基
在电力供应保障方面,投资持续扩大。煤电、核电等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华东、华中、内蒙古西部一批迎峰度夏电力保供重点支撑性煤电项目建成投产。在当前能源转型的过渡阶段,煤电和核电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电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量密度高、碳排放低等优势。
电网、抽水蓄能等领域投资保持稳步增长。160 多项迎峰度夏电网重点工程按期投产,多条特高压直流工程投产送电,四川攀西电网优化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华北、华东、西北、东北电网一批省间联络线工程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电网是电力输送的 “大动脉”,特高压直流工程能够实现电力的远距离、大容量传输,将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抽水蓄能电站则像一个巨大的 “充电宝”,在电力过剩时储存能量,在电力短缺时释放能量,有效调节电力供需平衡。
能源新业态投资:加快释放,前景广阔
能源新业态投资在上半年也呈现出加快释放的态势。氢能重点项目投资额实现翻番,吉林多个在建绿氢项目加快推进。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实现了全过程的零碳排放,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充换电基础设施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近 70%,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 9 个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智能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车网互动技术的应用,使电动汽车不仅是能源的消费者,还能在必要时向电网反向送电,实现能源的双向流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均超过 30%。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如锂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力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则通过整合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资源,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民营企业投资:活力迸发,助力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能源领域民营企业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 27.8%。民营企业在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等领域投资加快释放,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均超过 40%,在充换电基础设施、集中式光伏等领域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 15% 左右。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精神,在新能源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上半年能源重点项目投资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在能源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新能源发电、电力供应保障、能源新业态等领域的投资增长,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投资的持续推进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新能源产业有望在全球能源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