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藏高原区域通过构建气候韧性能源体系,既守护了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也为全国能源气候适应工作探索了实践路径。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能源局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5—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方案,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能源发展,为青藏高原地区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全球气候“暖湿化”趋势加剧、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四川青藏高原区域通过构建气候韧性能源体系,既守护了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也为全国能源气候适应工作探索了实践路径。知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国家层面还建立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部际联席会议机制。
能源生产面临“暖湿化”挑战
四川青藏高原区域水能可开发量近6000万千瓦,占四川省的近2/5,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梯级电站构成“西电东送”的核心格局。然而,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区域“暖湿化”趋势正对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多重挑战。
“与青藏高原整体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四川青藏高原区域气候趋于‘暖湿化’。”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向柳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61年以来,四川青藏高原区域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升温速率达0.24摄氏度/10年,高于同期全球和全省平均水平。该区域在2000年前很少出现高温天气,进入21世纪后明显增多。全球气候变化已对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产生广泛影响。
“冰川冻土方面,多数冰川呈现加速退缩态势,达古冰川50年内面积萎缩82%。生态系统方面,高原植被生长季变长,开始期提前、结束期推迟。自然灾害方面,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多发频发。经济社会方面,农牧业发展、旅游开发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等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向柳介绍。
向柳预测,未来高温日数将逐步增多,年均降水量将整体增多,气候整体“暖湿化”特征会更明显,气候变化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比如,气候变化将加速冰川冰雪和季节性冻土消融,加剧高原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灌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演替。”
一位电力行业专家直言,持续高温会导致水电站水库蒸发量增加、发电效率下降,同时加剧输电线路的热胀冷缩风险,易引发线路弧垂过大、设备过载等问题。更严峻的是,冰川冻土消融正在改变能源开发的空间格局,冻土层退化导致输电塔基等基础设施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已建电站面临地基稳定性风险。
当前,能源结构转型与气候适应需求叠加压力。作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核心区域,四川青藏高原正加速推进“水光风互补”基地建设,但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也面临气候适应性挑战。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能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免疫力”,成为方案编制的核心命题。
从源头防控风险提升系统韧性
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涵盖川西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并辐射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凉山等市(州)的西部边缘地带,总面积占全省近半。作为我国原生生态系统保留最完好、自然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地区,同时也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该区域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其极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亟须系统性地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面对能源领域的气候风险,构建气候韧性能源体系成为关键。“从能源角度看,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是四川省电力的主要来源,保障着全省电力供给和能源安全,也事关四川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和电气化、低碳化转型。”向柳分析,方案将能源业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从源头风险防控与系统韧性提升两个维度,系统布局。在电源侧,方案要求推动电源项目场址选择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重大风险区,科学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梯级,有序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加快建设水光风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增强电力综合智能调度能力。“在电网侧,针对输电网络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痛点,方案提出优化电力外送通道布局,加强骨干电网架构建设,主动规避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全面增强电网的抗冰冻、抗冲击及稳定运行能力。”
此外,方案还要求常态开展能源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设备监测与维护,提升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风险的预测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全方位保障电力供应安全。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是另一核心任务。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方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置于突出位置。“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冰川冻土、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系统演替的潜在影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多举措确保方案落地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方案提出到2030年、2035年两个阶段的目标。其中到2030年,高原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及风险评估水平逐步提升,更具气候韧性的电力系统、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公众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业内看来,构建气候韧性能源体系需要制度创新与多元协同。方案通过政策协同、资金保障、区域联动三大机制,破解能源气候适应中的“碎片化”难题,确保适应举措从“纸上”落到“地上”。
从政策协同看,四川将能源气候适应纳入“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从资金保障角度看,四川将创新发展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支持高原符合条件的气候适应型建设项目申报纳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从区域联动看,四川将探索推动与甘肃、青海、西藏、云南等毗邻省区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交流合作。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方案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随着方案的深入实施,四川青藏高原正逐步构建起“气候风险可控、能源结构优化、基础设施韧性”的现代能源体系,不仅守护了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安全,更为全球高海拔地区能源气候适应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