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集团公司增强核心功能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心任务的战略选择、是解决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精神,本报特开设专栏,邀请部分两院院士,围绕“如何强化创新驱动”“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打造公司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等问题谈认识、话举措,推动集团公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要带着技术难题走近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力量,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链接起来
·新质生产力应具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属性
·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科研活动深度融合
集团公司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将创新驱动置于中国石油发展的重要位置,是一个精准且深刻的判断。回望中国石油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无论是深地勘探技术的突破,还是炼化工艺的迭代升级,每一次跨越都深刻印证了创新支撑的关键作用。没有创新就没有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正是这些成果,让中国石油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牢牢站稳了脚跟。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激活全产业链活力的“金钥匙”。
“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内在逻辑清晰。创新是手段和方法,因地制宜是策略和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目标与结果。基于此主题,我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要深化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实践。科技创新本质上是科学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当前,我国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力量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虽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迫切需要的实际技术了解不够。这就需要企业带着技术难题,主动走进校门、走近科学家,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链接起来,使高校这支重要的研发力量贴近国民经济主战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殷切嘱托,使基础研究成为科技创新不竭的源头活水。
就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策略而言,我们应积极追踪前沿科学进展,提前布局,强化落实。我从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已经30多年,我的体会是,技术创新如果采用“最前沿的科学+最新的技术”这种组合方式,存在风险过高的问题。更为可行的路径是“最前沿的科学+最成熟的技术”,这样将显著提升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以煤化工领域的甲醇制烯烃产业化为例,就是将最先进的甲醇制烯烃催化剂与炼油领域最传统、最成熟的流化床技术集成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煤化工技术体系和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这一成功案例体现出“最前沿的科学+最成熟的技术”相结合的优越性,印证了这种科技创新思路的可行性,我个人也正在这一方向积极实践。
第二个方面是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应具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属性。高端化方面,如某种能够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特殊工程塑料,其强度是钢材的六七倍,密度仅为钢材的1/6,且耐温性能优异,每吨售价可达20万元,其高端化的属性体现了高效益。又比如,许多通用化工新材料面临市场过剩的压力,高端化是突破口,我们能否通过攻克如电子级聚乙烯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从而掌握市场的话语权?这些均是高端化发展的迫切课题。对类似技术,我们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产业化和推广力度,提高技术竞争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有两点建议。一是高端新材料、电子级化学品、生物质化工能源等领域蕴含极大的价值潜力,应集中资源,加大对这些关键方向的研发投入力度。二是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科研活动深度融合,设立专项计划,部署一批人工智能赋能项目,助力提升各类技术的研发效率与水平。(程祎晨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