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8日,西部钻探油气合作开发公司在苏19-14-1H1井应用“储层建模”技术后,压裂试气井口压力达36兆帕,通过该技术精准定位到孔渗条件好、地层压力高的区域,推动苏19区块开发取得进一步突破。
苏19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西区边缘,紧邻西缘断褶带,受构造挤压影响,储层致密化严重,非均质性更强、含气性更差、气水关系更复杂,目的层埋藏深,成岩作用强,老井普遍呈现“低产气、高产水、快速递减”的特征,难以实现效益开发。
为实现区块开发突破,从高含水、低产河道中找“甜点”,西部钻探油气合作开发公司通过反复大调查、气井动态分析,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并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加强合作,积极开展这一区块的综合地质研究。科研人员应用“储层建模”技术,利用地质、测井、岩芯、测试和生产动态等数据,定量表征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岩性、物性及流体分布特征。
科研人员重点对成像、阵列声波、核磁共振等特殊测井资料进行全方位处理与解释,深入揭示储层、流体、岩石力学等地质特征,并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含气性、电性“四性”关系研究,成功建立苏19区块精细储层刻画模型,为油藏精准定位、有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模型支撑,也为后续区块横向扩边、纵向拓层奠定基础。
在对苏19区块“储层建模”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对20块岩芯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分析,对13口井的成像测井、46口井的阵列电阻率测井、38口井的自然伽马能谱以及178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与解释。经过不懈努力,岩芯分析孔隙度与测井解释孔隙度相对误差仅为6.5%,流体识别精度达90.7%,进一步提升了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识别的准度和精度,有效解决了储层孔隙结构及气水识别难题,为下一步水平井选层和压裂改造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