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复杂断块油气藏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挑战,大港油田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探索出一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发展路径——
一望无际的渤海海面上,埕海1号平台巍然耸立。自去年投产至今年4月7日,该平台创下了日均产油371吨的佳绩,彰显出大港油田滩海地区复杂油气藏海油海采的强劲势头。
大港油田构造破碎,储层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含油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的自然断块占70%以上。然而,近60年来,大港油田源源不断地将开采出的油气资源输入国家能源网,书写出“小块不小”的华章。
“双碳”大背景下,中国石油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全面奋进高质量发展、勇当能源保供“顶梁柱”,提出了“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企业愿景。在保供新征程上,步入开发后期的大港油田何以续写新篇章?记者走进大港油田,探寻复杂断块老油田建设新型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潜力和路径。
潜力空间在哪里?
因地制宜,小碎块里拓天地,构建“一体两翼”新格局
我国原油年产量重返2亿吨,老油田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中复杂断块老油田更是全面打响稳产攻坚战。大港油田矢志不渝创新攻关,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年油气当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在一次次的突围中凝练形成了“复杂油气藏是短板更是潜力”的发展观。
“复杂”中蕴藏规模增储潜力。历经数十年勘探,大港探区已被翻找过无数次,相对好的、规整的油气藏被寻找殆尽,剩下的就是埋藏隐蔽的、地质认识模糊的和受现有技术制约难以动用的。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地质迷宫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刘官庄效益储量区,沧东、歧口地区的页岩油,千米桥的天然气资源,已经从“看不清”变成“看得清”,从“隐身”转为“现身”。
目前,大港探区石油资源探明程度达47.3%,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3.2%。未来依托科技创新,会有更多油气藏浮出水面,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复杂”中蕴藏效益开发潜力。大港油田探索形成了复杂断块勘探开发技术系列,覆盖陆上、海上油气藏的开发方式,技术的迭代升级可为效益开发持续提供强力支撑。多年来,大港石油人初心如磐,深耕责任田,提炼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源头,以“盐碱滩上干革命、小碎块里搞石油”为特色,以“四精”“四创”“四增”为代表的大港石油精神,成为支撑老油田效益开发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受益于科技、管理、文化“三轮”驱动,大港油田2022年整体经营效益创“十三五”以来最佳成绩,未来必将在效益开发道路上行稳致远。
“复杂”中蕴藏新能源开发潜力。全球能源结构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港油田立足自身地质条件,抢抓机遇谋发展,2021年建成投用中国石油首个浅层地源热泵系统项目,2000年至今发展形成了京津冀地区最大规模的地下储气库群。多年来,大港油田在地热开发、储气库建设等方面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队伍,为拓展市场空间和培植效益增长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港油田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精准研判,勾勒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一体两翼”、协同融合,积极构建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体、新能源和储气库业务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新型综合性能源公司。
锚定总体发展思路,大港油田制定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面实现“三个5”发展目标。第一个“5”是油气产量当量达到500万吨,并保持较长时期稳产;第二个“5”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50万吨标油,清洁能源替代率达到25%以上;第三个“5”是储气库工作气量翻一番,整体达到50亿立方米。
潜力何以变优势?
协同创新,小断块里攻高地,锻造融合发展撒手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集团公司党组明确了“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打造能源与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油气产业链链长”的奋进号角。多年来,复杂断块老油田把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突破了一个个关键技术瓶颈,以持续稳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经历建设初期快速发展之后,大港油田前行步履日渐沉重:地下剩余储量资源劣质化加剧,70%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动用难度大;油田综合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产量递减率高,稳产难度大;受油水井套损套变、耗电量等因素影响,油田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谁能在科技创新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发展上胜出一筹。大港油田把创新作为破解矛盾、应对困难挑战的核心驱动力,坚定不移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下功夫,数十年来锻造形成了16项复杂断块油田勘探开发优势特色技术,成为逆势突围的“撒手锏”。
应用研发的复杂断块高精度油藏描述新方法,0.1平方千米小微地质体油气藏的活力得以释放;探索创建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油富集理论与甜点评价技术、断陷盆地斜坡带优势构造岩性相油气富集理论与评价技术,开辟了渤海湾老油田重大资源接替新领域;攻克“二三结合”多介质协同增效提高采收率理论与关键技术瓶颈,为老油田效益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国际领先、国内首创复杂断块群储气库群选址、建设与运行技术,支撑了大港油田储气库群的发展建设。
地下资源劣质化日趋加剧,越往后遇到的难题越多,难度也越大,倒逼科技创新攀向新高度,跑出“加速度”。聚焦“压舱石”工程、页岩油提产、滩海上产、天然气增产、新能源开发等亟须破解的难题,大港油田于2023年初快速启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精准攻关,稳步推进92个公司级科研项目。
为增强攻关实力,大港油田健全完善了“一站四院两中心十九所”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门类之全、规模之大,在中国石油地区企业中独此一家。针对关键生产难题,组建了“技能红工衣+技术白大褂”的专项攻关团队,从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三个方面提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企校、企企、企院运作模式,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合力,助力科技研发推广驶上“快车道”。
从“痛”处发力,向高处攻坚,大港油田矢志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以高质量科技供给赋能新发展。
潜力如何最大化
人才驱动,小探区里探未来,激活融合发展动力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对于探矿权面积仅1.4847万平方千米、资源劣质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大港油田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还是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为满足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业务发展以及国内一流数智油田建设需要,大港油田党委采取“高端引、骨干育、内部转”等多种方式,组建了梯次分明、结构合理、主体专业、特征突出的技术专家队伍。其中,企业首席专家5名、企业高级专家20名、一级工程师56名,从上至下形成了涵盖3700余人的多层次、多专业的科技创新队伍。
技能人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的劳动要素。大港油田率先在中国石油系统内创建了技能人才成长双轨制和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了技能队伍有规模、有计划、有重点择优培养,打造形成了以技师协会为龙头、2个国家级专家工作室为核心、3个集团公司专家工作室为支撑、多个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基点的“1+2+3+N”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人才活,企业智力引擎更强劲。“十三五”以来,大港油田先后组织431项1670个各级科研课(专)题攻关。其中,包含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10项中国石油集团重大科技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05项;招收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优秀博士后26名,在站博士后取得各类有形化成果240余件;累计破解生产难题2047项、技改革新370项,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一体两翼”融合发展能否高质量推进,关键依旧在创新人才。
今年,大港油田党委持续完善以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加大精准激励力度。在新修订的科技奖励办法中增设“创新个人奖”,重点奖励为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并且创造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为充分发挥技能领军人才作用,深入实施“石油名匠”培养计划,完善出台技能专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
启航扬帆新征程,大港油田发展方向明晰,步伐铿锵有力。徜徉在百里油区,扑面而来的是一幅“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新型油田”的新时代画卷:以“压舱石”工程为引领的老油田稳产攻坚战全面打响,储气库群扩容扩产快马加鞭,新能源开发利用紧锣密鼓。
探区有限,未来无限,不变的是大港石油人的保供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