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咨询公司Xodus最新发布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报告显示,亚太地区有望主导二氧化碳航运市场,预计到2055年将需要近80艘专用船舶进行区域运输。
根据Subsea7合作编制的《亚太CCUS基础设施预测》报告,该地区碳封存需求可能包括:
- 90余个封存场址
- 8000公里输运管道
- 近80艘专用运输船
报告指出,由于排放源与封存地距离遥远,亚太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CO₂航运市场,其中日本与韩国预计将成为区域CCUS需求引领者。
报告预测,尽管日韩两国目前油气产量有限,但其碳封存需求可能催生出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现有天然气基础设施规模相当的离岸产业体系。研究还表明,与LNG设施联动的CCUS项目可降低10%-15%成本,相当于缩短3000公里以上的航运距离,有效弥合排放源与封存地的初期匹配缺口。
Xodus亚太区副总裁Simon Allison指出,CCU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有效且最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之一",尤其适用于水泥、钢铁和化石燃料发电等难减排行业。
他总结道:"尽管亚太地区在工业级CCUS应用方面目前落后于北海等区域,但其庞大的排放基数及二氧化碳回注技术积累,将推动该地区在未来几十年发展成为全球CCUS中心。"
与欧洲多数CCUS项目依赖管道输送邻近排放源不同,Xodus报告指出亚太地区初期将主要依托国际排放源及远洋运输,本地排放源仅贡献少量需求。
尽管远距离海上运输与封存导致初期成本高企,但该咨询机构预测,随着临近需求中心的本地封存设施建成以及新进入者促使费率下降,相关成本将逐步降低。
Xodus分析指出,亚太地区工业与能源排放的高度集中有望维持较低的碳捕集与陆域收集成本,从而使CCUS在长期保持显著竞争力。
根据当前预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将需要近80艘跨区域CO₂运输船,相当于亚洲现有LNG船队的20%。若以吨位计算,研究认为未来15年内每年建造6艘CO₂运输船完全可行。
Xodus全球咨询总监Olivier Mette指出,中国和印度预计将重点发展本土封存方案,而亚太其他许多国家则面临CO₂排放源与适宜离岸封存地之间遥远距离的挑战——部分甚至超过5000公里。
Olivier Mette强调:"这种供需错配是亚太CCUS格局的典型特征。我们的分析采用经区域成本调整的假设及行业权威机构认证的自下而上方法论,表明虽然早期项目将承受较高运输成本,但随着基础设施规模扩大及更多排放企业入市,成本预计将大幅下降。"
Olivier Mette强调:"国际合作、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体系协同,将是释放亚太地区潜力、使其成为具有成本效益的大规模CCUS全球领导者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