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三桶油”携万亿资本破局而来,为能源独立与绿色未来铺路。谁将引领这场能源革命,重塑未来?
“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我国已构建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
这里除了有大量民营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外,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统称“三桶油”)为代表的传统油气巨头也全身参与其中。它们不再固守油气江湖,而是以万亿资本强势入局新能源赛道,迎接绿色新能源的未来。
从地热到核聚变,从海上风电到绿氢革命,“三桶油”各显神通,呈现各自技术突破和亮点:中石油押注前沿科技,钙钛矿电池打破世界纪录,核聚变布局直指“人造太阳”;中石化融合新旧能源,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中海油深耕海洋蓝海,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震撼亮相,海上CCUS项目开启碳封存新时代。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三桶油”如何颠覆传统能源未来?谁能在这场万亿转型的赛跑中脱颖而出?
01
如何实现化石能源的“破”
国家在策略制定上,采取的是“先立后破”,即通过新能源、未来能源的“立”,实现化石能源的“破”。
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密集成立新能源公司,加大新能源投资和布局的底层逻辑。
在这方面,“三桶油”既展现了共性,又各具特色。
中国石油力争到2035年新能源与油、气三分天下,重点布局地热、风光发电、氢能等领域。
新能源新业务投资规模从2021年的21.8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240.5亿元,年均增长122%。2024年,累计地热供暖面积突破5000万平方米,风电光伏发电量47.2亿千瓦时,高纯氢总产能达到8100吨/年。
中国石化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重点布局氢能、风光绿电、生物质能等领域。
2022年提出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2024年启动了“万站沐光”计划。截至2024年底,供氢总能力超过4万标立方米/时,累计建成5000余座光伏站点,建成10万吨/年生物航煤项目。
中国海油定位为海洋能源领航者,重点布局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领域。
2022年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光伏电站——涠洲油田群光伏电站投运,年发电517万千瓦时;2023年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并网,截至2024年底累计发电3660万千瓦时;2024年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成功。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传统能源企业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积极加入,甚至走在前、勇争先。
为了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屹立不倒”,“三桶油”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转型升级模式。
02
中国石油:押注未来科技,热衷“上位替代”
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能源发展“日新月异”,能源企业如何在技术变革的洪流中挺立潮头?
中国石油重点布局储能、光伏、核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方向,通过押注下一代能源技术方向,开辟换道超车新赛道。
在储能领域,因全钒液流电池容量大、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或可成为锂电池的“上位替代”。
在光伏领域,因钙钛矿光电转换效率高、原材料易得且纯度要求不高、生产能耗低,或可成为晶硅的“上位替代”。
在核能领域,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极高、燃料资源丰富、几乎不产生长寿命废物等优点,是中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被誉为“终极能源”。
在这三个领域,中国石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2023年底,中国石油通过旗下昆仑资本投资了储能企业星辰新能。
据悉,星辰新能是一家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成立于2021年10月,2022年布局了亚洲最大石煤钒矿——湘西古丈县岩头寨钒矿,拥有的矿权金属储量达30万吨,全部达产后可年产五氧化二钒3万吨。
2023年建成了全球首条全自动化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2024年在新疆哈密布局年产30万m³电解液生产基地,可满足约6G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用量。
2024年7月,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新能源光伏技术团队宣布,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其自主研制的1.50电子伏特(eV)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26.2%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打破了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此前统计的该类型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纪录。
如果说中国石油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钙钛矿投资只是零散投资,那么在核聚变领域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版图,可谓是“一年一大步”。
先是2023年12月,中核集团牵头、25家单位(后扩展至33家)成立了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中国石油在列;
然后是2024年6月,中国石油通过昆仑资本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20%股份,后者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唯一成果转化平台;
最近是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石油旗下昆仑资本以30.06亿元、20%持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仅次于中核集团的40.29亿元、50.35%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