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外经济政策大打关税牌,对约70个国家加征10%~50%不等的关税,全球贸易体系受到显著冲击。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长情况表明,新关税政策非但未能提振美国经济,反而成为增长掣肘。
关税政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征关税推高了美国进口原材料及消费品价格,双重挤压下既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又抬升了居民生活成本,最终抑制了经济增长潜力。2025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跌至历史新低;二季度GDP虽环比增长3%,但主要源于一季度企业抢抓关税窗口期导致的进口透支效应。个人消费与私人投资已连续4个季度持续疲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降低,预计三季度乃至全年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下调202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
当前经济数据反映的是特朗普关税政策“打折”执行的后果。若完全按节奏实施其最初的关税政策设想,美国经济承受的压力将远超现状。特朗普关税政策触发全球连锁反应,多国采取严厉对等措施进行反制,在与各国的谈判拉锯战中,处处可见美国不得已的“让步”,其本质则是通过政策回调进行自保。
这种被动调整暴露出美国产业结构的深层隐患。20世纪70年代去工业化进程启动以来,美国制造业GDP占比从1995年的16.5%降至2024年的10.3%,远低于日本的19.2%、德国的15.4%。虽然美国在化工、航空航天、半导体设计等高端制造领域保持优势,支撑了其全球经济领先地位,但中低端制造业严重的空心化使美国在贸易对抗中缺乏足够的缓冲带,即当关税战推高原材料进口成本时,本土制造业难以及时填补供应链缺口。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中低端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集中,而美国凭借经济发达优势、市场需求规模与美元世界货币地位,源源不断地从各国获取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资料,在世界各地都有生产车间。如今加征关税无疑是一种关门政策,美国在高端制造业本就占据优势,强制中低端产业回流阻断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全球化分工,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饭碗”,违背经济规律。
此外,美国国情也难以支撑制造业回流。中低端制造业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而美国人力成本较高,无法支撑大面积的制造业复苏。美国工人平均时薪约35美元,是越南工人的近6倍。调查显示,虽然80%的美国人支持制造业回流,但仅25%的人愿意进厂工作,年轻人对制造业工作岗位有兴趣的比例低至14%。某医疗供应商坦言,除非匹配中国水准的价格与质量,否则客户不会为美国制造买单。
各国与美国形成的比较优势分工并非特朗普政府能轻易改变的。前任拜登政府明智地认识到这点,在与中国的经贸谈判中多次申明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特朗普不认同前任政府的政策主张,激进扭转观念,碰壁在所难免。上半年,特朗普政府在与各国谈判过程中屡次通过延迟关税节奏换取他国让步,虎头蛇尾的操作反映出其无可奈何的政策困境。
美国发起关税战以来,中美关税谈判及中国对美反制始终受到全球关注。不久前,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达成共识,双方同意关税加征及反制措施暂停。本轮谈判既符合国际社会预期,也体现出中美双方对经济规律的敬畏。世界各国与中美两大经济体在经贸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遍期待双方保持贸易稳定。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若中美再燃贸易战烽烟,将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美国目前对其他贸易伙伴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关税休战换取对方不同程度的让步。但历史经验表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对称霸凌行为下的暂时妥协注定不会长久。所以美国的明智之举是适时收手,莫让关税政策骑虎难下。(罗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