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分析师预测,到2050年,中国绿氢产量将达到3340万吨,远超美国的470万吨和欧盟的2000万吨
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最新报告指出,随着美国缩减氢能发展计划,中国有望主导全球绿氢市场。该公司分析师预测,到2050年,中国绿氢产量将达到3340万吨,远超美国的470万吨和欧盟的2000万吨。这一预测反映出过去一年中国在氢能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报告表示,欧洲近期出现政策延迟,美国氢能发展也受挫,而中国迅速成为氢能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一年前,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分析师曾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中国绿氢年产量将仅为1120万吨,美国同期绿氢年产量将为930万吨。
报告显示,自上一次发布预测以来,中国绿氢产能已增至2吉瓦,占全球电解槽总装机容量的70%。此外,中国电解槽制造商还与欧洲、中东、巴西、纳米比亚及美国的绿氢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美国氢能战略受挫
美国国会近期通过的预算法案将45V条款氢生产税收抵免政策的申请截止日期提前了5年,要求项目必须在2028年前开工才能享受补贴。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推迟了清洁氢项目的贷款审批,并取消了工业减排补助金。政策紧缩导致美国电解槽装机容量预测削减了60%以上,到2030年仅剩2.5吉瓦。如果财政部进一步收紧补贴条件,实际产能可能更低。
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预测,在“化石燃料制氢+碳捕集”技术路线下(即蓝氢),美国仍将保持领先地位。到2050年,美国通过天然气制氢(配备碳捕集)的产量预计达到1410万吨;而中国通过天然气与煤炭制氢(均配备碳捕集)的合计产量将仅为430万吨。
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氢能高级分析师欧内斯特表示,由于美国国会对45Q条款碳捕集税收抵免政策的持续支持,美国蓝氢产业前景与去年预测基本一致。目前,蓝氢开发商可在45V条款与45Q条款之间自主选择优惠政策。
这种政策倒退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过去一年,中国绿氢产能从1.12吉瓦跃升至2吉瓦,不仅可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向欧洲、巴西等市场出口电解槽设备。中国企业在全球电解槽市场的份额已从2024年的不足50%提升至目前的70%,成为推动行业标准制定的核心力量。
绿氢与蓝氢的竞争
虽然美国在绿氢领域受挫,但其在蓝氢领域仍保持竞争优势。报告预计,2050年,美国蓝氢产量将达到1410万吨,主要依赖45Q条款碳捕集税收抵免政策。相比之下,中国蓝氢产能将仅为430万吨,且同时涉及天然气和煤炭两种原料。
这种差异源于两国的政策导向,美国通过税收杠杆推动碳捕集与化石能源结合,中国则将绿氢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韩国对清洁燃料的进口补贴进一步巩固了美国蓝氢的市场地位。报告指出,日本和韩国的电力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替代方案有限,使得美国清洁燃料在这两个国家的市场具备独特优势。
全球市场影响与长期挑战
中国在绿氢领域的主导地位正深刻重塑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中国电解槽出口已覆盖欧洲、中东及非洲,如与巴斯夫合作的绿氨项目、与沙特阿美的光伏制氢联合开发项目等。这种技术输出不仅降低了海外绿氢项目的建设成本,而且加速完善了全球氢能基础设施。
然而,中国仍面临原料和技术瓶颈。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全球领先,但绿氢生产依赖的高纯度电解水设备仍需进口关键部件。
对于美国而言,政策摇摆可能导致其在氢能产业链中逐渐边缘化。虽然蓝氢短期仍具竞争力,但长期来看,随着绿氢成本下降和碳价上升,其市场空间将受到挤压。美国燃料与石化生产商协会(AFPM)的研究显示,如果政策方向不调整,到2035年,美国氢能产业的全球份额可能从当前的18%降至12%。
这场氢能竞赛不仅是技术和资本的较量,更是政策连贯性与战略定力的比拼。通过持续的产业扶持和全球合作,中国正在构建从制氢到应用的完整生态;如果不能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转型,美国可能错失氢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十年,两国在绿氢与蓝氢领域的博弈,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与路径。
(庞晓华)


